close
日前與台灣變形蟲設計協會的幾位創會元老聚會,討論協會的核心價值,並希望藉這一個腦力激盪的活動,來找出更明確的且更有影響性的運作方式,希望能讓協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對社會國家的貢獻。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,其實也給了自己一個審視自我的機會。希望分享這個反思過程所帶來的美好感受,想想在目前生活的環境中,你我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? 希望你也能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在哪裡。以下文章提供參考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原文刊登於2003年10月31號,經濟日報36版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價值代表一套象徵性的抽象概念,經由內化的過程,對個人的行為具有約束力與導引的作用,也由於價值具有相當的穩定性,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,會有相近的表現與選擇,同時作為個人判斷人、事、物好壞、對錯、喜好等的準則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,主要受個人的資質、需求、角色、生活經驗,以及社會、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。在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過程中,早期受父母、師長、朋友的影響很大,隨著個人身心的發展、生活與工作經驗的增加,逐漸形成個人的價值體系。
從組織的觀點來看,價值是企業文化的核心。組織的價值對成員的行為,同樣具有約束與導引的作用,而且須經長時間的醞釀才能形成。個人的價值須與組織的價值相鍥合,才能融入組織中,組織亦須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,以增強成員的凝聚力,這在企業的經營中,是項重要的工作。因此個人價值能力的建立,要從組織的核心價值來分析才有意義。
在能力的內涵中,知識、技能、與態度是較為具體、易於觀察和衡量的部分。所謂知識通常是指對事實的認知,包括簡單的事實與複雜的事實,例如:產品的名稱、種類、事物處理的方法、原理、原則等。至於技能可分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。
前者係指實際操作的技能,如操作收銀機、使用電腦從事文書處理等;後者係指透過內在的思維,對外在環境作概念性的反應,主要包括應用、分析、比較、綜合、判斷等心智活動,例如,將理念應用於實務中、分析業績衰退的原因、比較各種不同的行銷方法、制定企業經營策略等。態度則是指個人對人、事、物的正面或負面的反應傾向,如對顧客、同事、主管誠懇的態度、對工作勤勞和認真的態度等。
「知識」是技能 (動作與心智技能)和態度的基礎,而且動作技能常需心智技能的配合,才能有良好的表現,例如,操作收銀機,要先分析操作的步驟與要點。通常基層的技術人員著重動作技能的部分,服務人員講求良好的態度,專業人員重視心智技能。
從能力形成的背景與培養的困難度而言,知識、技能與態度比較依靠後天環境的養成,而且相較於人格特質與價值,屬於較易於培養和改變的,亦即成效較為顯著,也是企業界在發展能力模式時,較為關注與強調的部分。
此外,能力如果是屬於團體所擁有的獨特能力,如公司、部門、團隊的核心能力,通常較重視知識、技能、態度與價值的能力,如果屬於個人所擁有的能力,則尚需包括人格特質的部分。能力的內涵在實際運用時,如果太一般性或過於抽象,不易建立自己的特色,而且不易落實,如果太細微,則不易因應環境快速的變動。
(作者是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委員會委員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原文刊登於2003年10月31號,經濟日報36版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價值代表一套象徵性的抽象概念,經由內化的過程,對個人的行為具有約束力與導引的作用,也由於價值具有相當的穩定性,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,會有相近的表現與選擇,同時作為個人判斷人、事、物好壞、對錯、喜好等的準則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,主要受個人的資質、需求、角色、生活經驗,以及社會、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。在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過程中,早期受父母、師長、朋友的影響很大,隨著個人身心的發展、生活與工作經驗的增加,逐漸形成個人的價值體系。
從組織的觀點來看,價值是企業文化的核心。組織的價值對成員的行為,同樣具有約束與導引的作用,而且須經長時間的醞釀才能形成。個人的價值須與組織的價值相鍥合,才能融入組織中,組織亦須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,以增強成員的凝聚力,這在企業的經營中,是項重要的工作。因此個人價值能力的建立,要從組織的核心價值來分析才有意義。
在能力的內涵中,知識、技能、與態度是較為具體、易於觀察和衡量的部分。所謂知識通常是指對事實的認知,包括簡單的事實與複雜的事實,例如:產品的名稱、種類、事物處理的方法、原理、原則等。至於技能可分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。
前者係指實際操作的技能,如操作收銀機、使用電腦從事文書處理等;後者係指透過內在的思維,對外在環境作概念性的反應,主要包括應用、分析、比較、綜合、判斷等心智活動,例如,將理念應用於實務中、分析業績衰退的原因、比較各種不同的行銷方法、制定企業經營策略等。態度則是指個人對人、事、物的正面或負面的反應傾向,如對顧客、同事、主管誠懇的態度、對工作勤勞和認真的態度等。
「知識」是技能 (動作與心智技能)和態度的基礎,而且動作技能常需心智技能的配合,才能有良好的表現,例如,操作收銀機,要先分析操作的步驟與要點。通常基層的技術人員著重動作技能的部分,服務人員講求良好的態度,專業人員重視心智技能。
從能力形成的背景與培養的困難度而言,知識、技能與態度比較依靠後天環境的養成,而且相較於人格特質與價值,屬於較易於培養和改變的,亦即成效較為顯著,也是企業界在發展能力模式時,較為關注與強調的部分。
此外,能力如果是屬於團體所擁有的獨特能力,如公司、部門、團隊的核心能力,通常較重視知識、技能、態度與價值的能力,如果屬於個人所擁有的能力,則尚需包括人格特質的部分。能力的內涵在實際運用時,如果太一般性或過於抽象,不易建立自己的特色,而且不易落實,如果太細微,則不易因應環境快速的變動。
(作者是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委員會委員)
全站熱搜